下游企業向上“挖礦”已漸成常態,與此同時,電池網注意到,上游資源端企業也已悄然進入電池制造領域,開始吃起“電池飯”。

圖片來源:贛鋒鋰業

圖片來源:贛鋒鋰業

自去年以來,鋰礦及碳酸鋰的供需動態及市場價格就一直是電池產業鏈企業持續關注的焦點。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引發的搶礦大戰也在持續上演:車企開啟自造電池模式,接連下場采礦;電池頭部企業頻頻出手布局上游資源;正極材料供應商也在加速向上游延伸…… 

可以說,下游企業向上“挖礦”已漸成常態,與此同時,電池網注意到,上游資源端企業也已悄然進入電池制造領域,開始吃起“電池飯”。 

“電池飯”開吃 

經電池網梳理發現,在資源端“造電池”的隊伍中,鋰礦巨頭贛鋒鋰業是最早入局的企業之一,電池業務已初顯鋒芒。11月23日,公司公告,在增資近27億后,公司控股子公司贛鋒鋰電分拆上市提上日程。贛鋒鋰電最早起步于2011年,業務覆蓋消費類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固態電池等領域。贛鋒鋰業半年報顯示,贛鋒鋰電目前有五個正在籌劃及建設中的鋰電池項目,其中三個位于江西新余,另外兩個分別位于廣東惠州和重慶兩江新區。 

在產能方面,安信證券報告顯示,贛鋒鋰電已建7GWh產能,其2021年投產的3GWh產線可以滿產,新建成的4Gwh產線還在調試;預計規劃的2GWh第一代固態電池產能將逐步釋放。 日前,贛鋒鋰業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也表示,截止2022年6月30日,鋰電池系列產品占公司營業收入比重為13.02%。值得關注的是,在2021年年報中,贛鋒鋰業就曾提出,希望躋身全球鋰電池行業第一梯隊。 

此外,碳酸鋰生產商永興材料也于近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州永興鋰電池技術有限公司超寬溫區超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項目全面投產。超寬溫區超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項目建成投產后,公司鋰電新能源業務將從上游原材料制備跨入下游鋰離子電池制造的核心領域,極大地延伸了新能源領域的產業鏈,實現了新的跨越式發展。 

除了現有鋰電產業的企業,鐵礦巨頭大中礦業也跨界開啟電池制造之路。據悉,大中礦業去年剛剛登陸深交所主板,公司切入電池新能源領域直接雙管齊下,同時布局資源端與電池制造端。11月23日,公司公告,聯手國城控股、上海錦源晟、景成投資擬在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豪擲200億打造鋰電全產業鏈“低碳”產業園區。其中,八個建設項目就包括10GWh鋰電池制造項目、電池PACK和公共儲能電站投資項目。而在20天前,大中礦業160億元含鋰多金屬露天礦采選、碳酸鋰及電池項目剛剛落地湖南郴州臨武縣,其中,僅鋰電池生產項目就涉及投資金額1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區別于大中礦業直接入局鋰電池生產制造,天齊鋰業和盛屯礦業則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參與電池環節,兩家公司分別作為基石投資者參與了中創新航香港IPO,在股權層面與動力電池生產商深度綁定。 

“全面布局”提速 

電池網注意到,相較于之前鋰鹽企業布局礦端資源、負極材料加碼石墨化產能、電解液添加劑及溶劑延伸電解液產品等細分領域內部的一體化布局,今年以來,像上游資源企業開吃“電池飯”等鋰電行業向下、向上游環節延伸的“縱向一體化”布局明顯增多,部分先行者已開始謀求全產業鏈的業務布局。其中邏輯,僅從本月部分公司官宣的動態就可窺一二: 

11月18日,混動電池生產商科力遠公告,擬通過股權轉讓及增資認購等方式,將宜春力元打造成為新材料總部,同時,公司還計劃3.5億元收購礦業公司部分股權,獲得上游4處鋰礦優質資源,實現構建鋰電全產業鏈目標。 

11月15日,電解液添加劑上市公司華盛鋰電公告,擬與控股子公司華贏新能源合資設立子公司,12.6億元投建“年產20萬噸低能耗高性能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 

11月15日,艾迪精密公告,公司以1.2億元收購億恩新動力科技(山東)有限公司,全面推進電機、電控、電池、儲能等相關產品及核心技術的開發,協同工程機械等相關產業的電動化轉型,完善公司產業布局。 

11月7日,東陽光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獅溪煤業擬攜手車企旗下公司廣汽零部件有限公司、遵義能源礦產(集團)有限公司,在貴州省遵義市從事相關礦產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的投資管理經營。 

11月7日,蜂巢能源達州鋰電零碳產業園項目開工。據了解,該產業園總投資規模約170億元,規劃建設內容包括磷酸鐵鋰和無鈷正極材料生產線,磷酸鐵鋰前驅體和電解液生產線,電池回收拆解生產線和相關配套設施。 

11月3日,中偉股份公告,擬與欣旺達戰略合作,共建冰鎳、鋰資源產線。 

上述動態無一不說明,鋰電產業鏈企業正向上、或向下、或雙向伸開業務“觸手”,全產業鏈布局加碼提速。 

不僅是產能方面的布局,近期資本方面的動態亦是如是:嵐圖汽車完成近50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里,贛鋒鋰業赫然在列;盛新鋰能23億元定增獲批,比亞迪全額認購。 

結語

“有鋰走天下”。下游車企、動力電池及中游材料企業“向上游”漸成趨勢,上游資源端“向下游”也水到渠成。  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電池制造是重技術、重資產行業,上游入局還需警惕技術、生產工藝、客戶市場開拓等關鍵因素是否匹配。

無論是向上走,還是向下游開拓,縱向布局看中的是成本壓低帶來的利潤增厚。但值得關注的是,全產業鏈挑戰性也不小,資本開支多、管理半徑長、內控壓力大,也考驗加碼企業的整體運營管控及融資能力。

綜合來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縱向布局正快馬加鞭,但要想取得長效發展,投資還需謹慎,量力而為。

[責任編輯:林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鋰電池
動力電池
鋰資源